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

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

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

出自先秦佚名的《芣苢》

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来采呀。

注释采采:茂盛的样子。芣苢:植物名,即车前草,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,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。薄言:“薄”发语词,无义。

赏析此句描写了劳动的过程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

完善

原文

佚名《芣苢》

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襭之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来采呀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采起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一片一片摘下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一把一把捋下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提起衣襟兜起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掖起衣襟兜回来。

注释采采:茂盛的样子。芣苢(fúyǐ ):又作“芣苡”,野生植物名,可食。毛传认为是车前草,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,有明显的利尿作用,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,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。这种说法与《山海经》、《逸周书·王会》以及《说文解字》相矛盾,但得到郭璞、王基等人的支持,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亦采此说。近现代学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《诗经》中的民间歌谣,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,但像《芣苢》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。先以第一章为例:“采采”二字,以《诗经》各篇的情况而论,可以解释为“采而又采”,亦可解释为“各种各样”。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,故取第二种。然而说车前草是“各种各样”的,也不合道理,应该还是“采而又采”。到了第二句,“薄言”是无意义的语助词,“采之”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。第三句重复第一句,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,只改动一个字。所以整个第一章,其实只说了两句话:采芣苢,采到了。这还罢了,第二章、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,只改动每章第二、四句中的动词。也就是说,全诗三章十二句,只有六个动词—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《周南·芣苢》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,应是周公时代的作品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芣苢》,后妃之美也,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。”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。其他说法有所谓“伤夫有恶疾”说、“室家乐完聚”说、“喻求贤才”说、“祈子求福”说、“童儿斗草嬉戏”说、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

王秀梅 译注·诗经(上):国风[M]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5

2、

张树波·国风集说 (上册)[M]·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3

3、

黄岳洲·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(上)[M]·北京:华语教学出版社,2013

简析

《芣苢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首诗,为一曲劳动的欢歌。诗中描画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全诗三章,每章四句,全是重章叠句,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,其余一概不变,反复咏唱,以鲜明轻快的节奏、和谐优美的音韵,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,表现出人们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思想。

佚名

亦称无名氏,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。源于古代或民间、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、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。► 6732篇诗文 ► 8601条名句

完善

猜您喜欢

谁知万里客,怀古正踌蹰。

——陈子昂《岘山怀古》

谦似乎谄,然谦是虚心,谄是媚心;故处世贵谦,而不可谄。

——《围炉夜话·第四三则》

茫茫碧落,天上人间情一诺。

——纳兰性德《减字木兰花·烛花摇影》

北风吹白云,万里渡河汾。

——苏颋《汾上惊秋》

天意从来高难问,况人情老易悲难诉!

——张元干《贺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

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军之善政也。兼弱攻昧,武之善经也。

——《左传·宣公·宣公十二年》

赠君一法决狐疑,不用钻龟与祝蓍。

——白居易《放言五首·其三》

忍把千金酬一笑?

——邵瑞彭《蝶恋花·十二楼前生碧草》

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
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二十二章》

有花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

——无名氏《杂诗》

📌 相关推荐